清明,教會我們不忘本

 

  曾問過一位年長的伯伯:“您年紀這么大了,為什么還要每年堅持清明祭掃呢?”伯伯說了一句話,令我感觸頗深:“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根,走到哪里都是漂泊。只有站在這里,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,將往何處。”

 

  在中國人的思想里,“根”是祖先,是親人,是故土。清明時節(jié)尋根問祖,其實是提醒我們做人不能忘本——既不要忘記自己從哪里出發(fā),因何而出發(fā);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誨,傳承先輩的精神。

 

清明,教會我們在愛中告別

 

  網(wǎng)上有個問題:“祭祖掃墓,真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?”有人回答說:“祭祖,相信的并不是鬼神,而是相信親人對我們的愛是不會消失的,他們在我們心里留下的回憶也不會消失。”

 

  死亡,只是改變了生命的狀態(tài),并未結(jié)束我們與親人的聯(lián)系。在這場年復(fù)一年的儀式里,最好的緬懷是記得,也是放下。那些有關(guān)生死的話語,教會我們在愛中學(xué)會告別。

 

清明,是一個有關(guān)“傳承”的日子

 

  我有一個同事,每年清明去陵園,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小孩。他說,這種一年一次的經(jīng)歷,會讓小孩慢慢知曉血脈的延續(xù),體味責(zé)任、禮儀和感恩,這比言傳一百遍更有效。

 

  因小見大,由此及彼。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,兩岸三地非要去黃帝陵的原因吧。清明,是一個有關(guān)“傳承”的日子,有哀思、有紀念,是責(zé)任、是感恩。不論家教傳承,還是家國情懷,都寄寓在這四月的叩拜之中。

 

勿忘清明,且惜當下

 

  清明節(jié)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時節(jié),卻也是所有節(jié)日中最傷感的。當我們急匆匆地行走時,別忘了停下腳步,回頭看一看。人生終有別離,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點,遺忘才是。

 

  天清氣明,楊柳泛青,愿你不負時光,珍惜當下,帶著所愛之人的囑托,勇敢而從容地過好每分每秒。